活动约请函的格式及留神事项 活动邀请函如何写
活动策划公司:活动约请函是活动举行方约请企业带领或知名人士、专家等参加某项活动时所发的请约性手札,在企业探讨以及日常的各种社交活动中,这类手札运用广泛,在应用写作中约请函长短常重要的,那么,活动约请函的格式及留神事项有哪些?
活动约请函的格式:
在一般环境下,约请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。非正式的约请,通常因此口头情势来表现的,相对于而言,它显得要轻率一些。而正式的约请,既讲究礼仪,又要设法使被约请者备忘,故此它多选拔书面的情势。
一、礼仪活动约请函的含意
活动约请函又称活动约请信、活动约请书,是活动主办方(单位、团体或个人)约请相关职员列席隆重的会议、典礼,参加某些重大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面函件。
凡精心安排、精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仪式,如宴会、舞会、怀念会、庆贺会、发布会、单位的开业仪式等等,只有选拔活动约请函约请嘉宾,才会被人视之为与其层次相等。活动约请函有本身的基本实质、特点及写法上的一些要求。
二、活动约请函的基本实质
活动约请函的基本实质包含活动的后台、目的和名称;主办单位和组织机构;活动的实质和情势;参加对象;活动的时间和地点、联络方式以及其余需求说明的事项;约请实质根据实际环境填写。
三、活动约请函的特点
活动约请函的特点体而今如下4个方面:
1、礼貌性强。约请事务运用约请函表示礼貌。礼貌性是活动约请函的最昭著的特征和基基础则。这体而今实质的彻底的嘉赞肯定和牢固的礼貌用语的运用上,强调双方和谐友好的交往。
2、感情诚挚。活动约请函是为社交服务的专门文书,这使得它可以或许单纯地、充分地发散友好的感情信息,相宜于在特定的礼仪火候、场合,向礼仪对象表达专门诚挚的感情。
3、言语简便了然。活动约请函是现实糊口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日常应用写作文种,要留神言语的简便了然,看懂就行,文字不要太多太深奥。
4、实用面广。活动约请函运用于国际交往以及日常的各种社交活动中,而且实用于单位、企业、个人,范畴很是广泛。
四、活动约请函的构造与写法
在应用写作中活动约请函长短常重要的,尤其是社会交际空前广泛和重要的现代社会,写好它可以说至关重要。对活动约请函的写法要留神格式和情势两个方面。起首是构造上写法类似公函。一般格式以下:
约请函
尊敬的________________
您好!
___________单位将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_____地,举行_____________活动,特邀您参加,谢谢。
活动约请函的构造通常由题目、称谓、正文、敬语和落款五部份构成。
题目:一般只写文种“约请函”便可,字号比通常题目要略大一些。有时也可以加“事由” ,如“关于参加研究会的约请函”。有时还可包含特性化的活动主题标语,如“沟通无限中部六省会市信息化高级论坛约请函”。
称谓:是对约请对象的称号。要顶格写受邀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,后加冒号。要写明对方姓名、职务、职称、学衔。也可以用“ 同志”、“经理”、“传授” 、“先生”、“女士”、“小姐”称号。通常还要加上“尊敬的”之类定语。
正文:是约请函的主体。头可向被约请人容易问候,位臵在称谓下一行,空两格。接着写明举行活动的理由、目的、事项及要求,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、时间、地点,约请对象以及约请对象所做的工作等,并对被约请方发出得体、诚挚的约请。若附有票、券等物也应同约请函一并送给约请对象。有较为详细列席说明的,通常要另纸说明,避免约请函写得过长。
敬语:末尾一般要写经常使用的约请惯用语。如“敬请到临”、“敬请参加”、“请届时列席”之类的敬语。有些约请函可以用“此致敬礼”、“顺致节日问候”等敬语。
落款:署上约请单位名称或发函者个人名称,署上发函日期。约请单位还应加盖公章,以示肃肃。
其次是情势上的要求。约请函的情势要美妙大方,不成用手札纸或单位的信函纸草草了 事,而应用红纸或特制的请柬填写。
五、写活动约请函要留神的事项:
1、“约请函”三字是完整的文种名称,与公文中的“函”是两种差别的文种,是以不宜拆开写成“关于约请列席×x活动的函”。
2、被约请者的姓名应写全,不应写外号或别名。在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“暨”或“和”,不用顿号或逗号。网上或报刊上公开发布的约请函,由于对象谬误定,可省略称号,或以“敬启者”统称。
3、严格遵守写作格式,称谓、约请事由、具体实质、活动时间、活动地点、有关事件、联系方式、落款等是必不成少的部份,不能丢漏信息。
4、约请事项务必周详,使约请对象可以有准备而来,也会使活动举行的个人或单位减少 一些预想不到的费事。
5、约请函须提早发送,使受邀方有足够的时问对各种事务进行兼备安排。 总之,活动约请函属于社会糊口运用文书,具备社会公关及礼仪功用。它不仅表示礼貌肃肃,也有 证据作用,要写得简明得体,正确优雅。
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所有文章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